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点击量:920 时间:2023-04-15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潮州日用陶瓷年销量占全球30%——意味着世界每卖出3个瓷碗,就有1个产自潮州;
陈设艺术陶瓷年销量占全球40%——意味着世界每卖出2.5个陶瓷摆件,就有1个产自潮州;
建筑卫生陶瓷年销量占全球55%——意味着世界每卖出2个马桶,就有1个产自潮州。
潮州制瓷历史悠久,至今上千年。早在唐代,潮人便开始烧制瓷器。北宋时期、近代汕头开埠后、新世纪初,潮州陶瓷业发展迎来三大高峰期。“家家捶泥,户户拉坯”,全市陶瓷厂数量高峰时多达7000余家。潮州因此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
千年窑火传承至今,潮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瓷和卫生洁具出口基地。2021年,潮州陶瓷工业总产值562亿元,体量规模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中位居前列。陶瓷工业也成为潮州第一大支柱性产业,近20年来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30%左右。
制造业当家背景下,为做大这一厚实家底,潮州提出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底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级,规上陶瓷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如何打造,从哪里着手?这些年潮州日用陶瓷、卫浴陶瓷、工艺陶瓷各领域正在经历哪些变革、面临哪些困境?企业有何探索,未来还应如何突围?连日来笔者走访潮州多家陶瓷工厂,对话企业负责人,在生产一线探寻潮州打造千亿陶瓷产业的危与机。
潮州是全球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出口基地,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闻名遐迩,松发、四通、顺祥、伯林等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均汇聚于此。每天,有成千上万件餐具、茶具、烹饪制品等日用陶瓷产品在这里诞生,远销海内外。
然而疫情来袭,让原本蒸蒸日上的日用陶瓷业迎来了冷思考。有业内人士指出,潮州日用陶瓷业已经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要突破瓶颈必须调整方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告别黄金时代,潮州日用陶瓷如何突出重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走进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正不停运作,产品从坯体成型、烘干、施釉到烧制只需20小时。从1985年创办至今,这个深耕日用陶瓷行业38年的潮州企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销链条家具卫浴,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亲历者,松发陶瓷创始人林道藩见证了潮州日用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兴盛。
改革开放后,日用陶瓷企业在潮州大地上蓬勃涌现,也助推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彼时,“家家捶泥,户户拉坯”成了潮州的奇观街象,潮州陶企率先接触国外客户,不断开拓外销渠道,做到“世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创意和生产领先于国内其他产区。
2004年6月,潮州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同年,科技部批准在潮州建设“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可以说,2004年开始到疫情前,是潮州陶瓷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林道藩说。
经过多年发展,潮州日用陶瓷已形成了一条贯穿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条,陶瓷原料加工、陶瓷化工、陶瓷花纸、产品包装等配套企业也同步发展。当下,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值,日用陶瓷几乎占据了潮州陶瓷产业的一半份额。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货柜紧张、用工成本增加、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叠加,不断冲击着陶瓷行业,产业优势逐渐减弱,更多问题也在此时暴露出来。
“潮州日用陶瓷单体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强势的企业品牌。”林道藩认为,目前潮州日用陶瓷整体情况仍是“小、散、乱”,企业数量多但品牌企业较少,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导致了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甚至陷入价格战等恶性竞争。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潮州不少日用陶瓷企业多生产中低端产品,主要为OEM、ODM模式,即贴牌代加工。自主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附加值低。而今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行业的调整变化和重新洗牌,潮州日用陶瓷业亟待转型升级,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才能继续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实现良性发展。
“目前,潮州日用陶瓷行业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的突破期,突围是关键。”林道藩说。
“大家都在拼价格,那我们能不能拼技术、拼品质?”谈及创办企业的初衷和定位,广东派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锐生如是说。据介绍,这家陶企于2013年创立投产,作为日用陶瓷行业的后来者,它将目光聚焦在礼品瓷、酒店瓷等高端陶瓷领域,从国内市场走到国际市场,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树立品牌形象,派陶科技在广州设立体验展示中心,与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积极交流,向世界各国领事展示和推介产品,吸引了众多国外客户来到潮州洽谈合作。2019年,该企业获“中国出口商品品牌”认证。企业还曾为迪拜哈利法塔酒店私人定制陶瓷餐具,并加入酒店的采购系统。“国外不少高端酒店指定要用国外品牌的陶瓷餐具,作为中国品牌,我们的产品质量并不比他们差,必须要有品牌自信。”许锐生建议,政府要加大对本土日用陶瓷品牌的扶持力度,做好引导和谋划,打造更多标杆企业。
实际上与派陶科技一样,近年来潮州不少日用陶瓷企业开始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松发陶瓷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与国潮IP联名合作打造系列文创产品,进行品牌升级,开拓国内市场,逐步走出自己的品牌路。
品牌打造离不开优质产品的支撑,这背后是潮州陶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从制造迈向“智造”,必须加快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松发陶瓷不断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转移印彩生产线,打造日用陶瓷智能化工厂。在广东四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的研发经费,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对窑炉装备进行“绿色化”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陶瓷技术人才紧缺也成为困扰不少企业的难题。潮州从政府层面发力,举办陶瓷产业核心人才培训,助力企业培养经营管理、电商营销、工业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去年,潮州市职业技能服务中心与四通集团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285名在岗职工进行培训,涵盖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工艺师、陶瓷烧成工、陶瓷装饰工4个工种,助力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今年广交会将重启线下展会,潮州日用陶瓷企业正积极备战,蓄势待发,期待接受市场检验。“近3年我们潜心研发,针对新的生活方式需求不断提升品质和设计,将在广交会上推出一系列全新产品。”松发股份副总经理许业彪说。
今年3月,首届潮安区智能卫浴博览会在古巷镇开幕,上百家潮州卫浴企业携精品亮相,展示潮州打造智能卫浴产业的底气与决心。
进军智能卫浴,看中的是巨大的市场蓝海。近年来,随着国内智能家居加速普及,以智能马桶为代表的智能卫浴产品正成为卫生陶瓷市场的新蓝海。有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智能卫浴市场普及率仅5%,有巨大增长潜力。
潮州卫生陶瓷发展至今30多年,形成国内产业链条最长、配套产业最全的卫生陶瓷产区。抢占国内智能卫浴市场蓝海,潮州胜算几何?
从车间入口一路往里走,广东樱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洽明指着眼前一台台开模和注塑设备,颇为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投入资金定制的。从模具开发到配件生产、再到组装成件,整个智能马桶制作过程,我们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
黄洽明从2000年开始创业做卫浴,起初只做马桶配件和水箱。到2015年,看中智能卫浴的潜在商机后,公司正式转型升级做智能马桶。“那时候潮州做智能马桶的公司只有两三家,做了一两年后,周边突然冒出几十家、上百家,行业快速壮大起来。”黄洽明的公司位于古巷镇,这里陶瓷企业林立,有“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之称。
樱井公司的转型经历,也是当地卫生陶瓷产业转型的缩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智能卫浴产品加速走进千家万户,潮州传统卫生陶瓷企业因此纷纷发力智能卫浴赛道。
据统计,目前潮州已有智能卫浴生产企业400多家,占全部卫生陶瓷企业近一半。这些企业年产智能马桶约300万套,产值达70亿元。
短短几年间,从寥寥几家公司发展至上百家公司、上百万套产量,潮州智能卫浴行业发展可谓迅猛。
不过从市场前景看,潮州智能卫浴企业的“征程”或许才刚刚开始。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智能卫浴普及率仅5%,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智能马桶价格平民化,国内智能卫浴市场规模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和国外智能卫浴行业品牌集中度高的情况不同,国内智能卫浴由于起步较慢,目前行业集中度低,较为分散。换言之,行业还处在加速洗牌的阶段,潮州品牌仍有冲击行业领军品牌之机。
于潮州自身而言,卫生陶瓷产业的集群优势也成为企业进军智能卫浴的最大底气。“智能卫浴市场空间相当大半岛电子,不仅涉及智能马桶,也涉及智能淋浴房、智能水龙头等其他智能卫浴产品。”广东安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瑶炳说,“这方面潮州有资源、有产业集群,具备明显的优势。”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潮州卫生陶瓷行业共有生产及配套企业1600余家,行业总产值约300亿元。行业规模居全国之最,产业体系已趋完备。
首届潮安区智能卫浴博览会上,参展企业包括智能卫浴、浴室柜、五金水暖、智能装备制造等数十种,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其范围之广,也从侧面折射出潮州卫生陶瓷产业链条的强大实力。
国内智能卫浴市场前景广阔,但潮州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打出品牌、抢占市场,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全市智能马桶企业好几百家,但目前能像我们一样实现自主生产的并不多,大多数公司都以组装为主。”黄洽明一语道出潮州智能卫浴行业发展的短板所在。
笔者获取的一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潮州有装配销售智能坐便器的企业约400家,有实际生产智能坐便器盖板或整体机的企业约20家,其中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智能坐便器盖板的企业仅有几家。
高质量发展时代,产业比拼的核心是技术比拼,智能卫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智能盖板。但当前潮州智能卫浴企业大多只能生产陶瓷底座、水箱配件等,智能盖板等核心部件仍依靠外地购进。未来企业要在国内智能卫浴市场夺一杯羹,智能盖板等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将成为一大掣肘。
在苏瑶炳看来,更大的挑战来自产区形象的建设。苏瑶炳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昆明卫浴行业打拼,经销潮州和国内其他地区卫浴产品,从卖马桶到如今做马桶已有30年。
“做智能马桶之前,潮州卫浴企业主要做普通马桶起家。但近20年来,潮州马桶品质在行业和市场上认可度还较低,产区形象不佳,我们对此也很痛心。”苏瑶炳所在的安彼公司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打造自有品牌,但企业品牌建设除了自身实力外,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地区品牌形象。
产区形象面临考验,主要缘于潮州卫生陶瓷至今仍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且以小企业、作坊式工厂居多。与日用陶瓷相似,这一现状导致行业长期陷入低价竞争,市场存在不少乱象。与此同时,潮州卫生陶瓷行业规模虽居全国之最,但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品牌寥寥无几,处于“大产区、小品牌”的窘境。
要解决这一痛点问题,高质量标准化建设与规范执行成为一大关键。近年来,包括安彼公司、樱井公司在内的多家潮州卫浴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与此同时,由潮州当地卫浴企业及协会等制定的潮州《智能坐便器》团体标准也于202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潮州智能卫浴行业要往更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标准化的建设,形成高水平的行业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在首届潮安区智能卫浴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目前国家正在实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用高标准树立行业标杆。潮州卫浴行业也可开启对标“领跑者”的行动,带动整个卫浴行业实现质量提升。
“标准化执行既需要企业自身提高质量意识,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而只有质量全面提升,才能重塑潮州卫浴陶瓷产区形象。”苏瑶炳说,“要是大家都齐心协力把质量做好,甚至超过国标达到国际高端品质,把潮州产区形象塑造起来,我们相信潮州智能卫浴品牌进军国内市场、冲向海外指日可待。”
“陶瓷如果不‘出门’,再好的工艺不被人知晓,它就只是一块泥巴。”谈及当下潮州工艺陶瓷的发展困境,作为“如合坊”第四代传人,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礼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回顾潮州的陶瓷发展历史,丰富的瓷土资源、能工巧匠辈出,造就了潮州陶瓷的精美和独特,通花瓷、瓷塑、瓷板画等潮州工艺瓷备受市场青睐。然而近些年来,人才青黄不接、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令潮州工艺陶瓷在当下进入了低潮期。从历史中走来,潮州的工艺陶瓷正在呼唤新生。
一件工艺瓷的诞生,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制作流程,成型过程需要大量手工,要求技术工匠必须技艺娴熟、精雕细琢。一直以来,潮州工艺瓷制作多以作坊式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炳炎介绍,潮州的工艺陶瓷在北宋时期就达到了一次发展高峰,生产规模大、工艺精、档次高;在近代,枫溪是全国仅次于景德镇的工艺陶瓷生产基地,佛像等瓷塑大量销往东南亚;2005年到2015年,潮州大量生产洋瓷,外销欧洲市场。
2006年,辞去国外高薪工作的石礼煌回到潮州,创办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尝试大规模生产工艺瓷,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众多陶瓷艺术精品。不过要将工艺陶瓷进行工厂化生产,这个尝试并不容易。石礼煌在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工厂的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
“我们将一件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进行拆解,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岗位,对产品进行流水化生产。”石礼煌说,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生产,使得产品从原料、造型到色彩等都得到严格把控,既可以保证品质稳定,产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2010年左右,该企业每年销往国内外的工艺瓷高达300万件。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前潮州从事工艺瓷制作的企业仍然屈指可数,大多是个人工作室。尽管进行了工厂化生产,但工艺陶瓷的制作仍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摆在潮州眼前的难题,就是传承。
“从业人员断层严重,消费者审美和消费理念发生变化,产品创新乏力……这些因素的叠加,让潮州工艺陶瓷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石礼煌坦言,近些年来企业不得不靠生产销售日用陶瓷,来养活支撑工艺陶瓷的板块。
在弘扬陶瓷展厅内,笔者发现,有一些日用陶瓷产品在把手、杯身处用小巧的立体瓷花进行点缀装饰,产品整体简约而不失精致。石礼煌告诉笔者,这是将工艺陶瓷与日用陶瓷相结合而设计的产品,也是企业在探索工艺陶瓷发展新路上的一种尝试。
“目前,潮州的工艺陶瓷企业正在探索转型路子,如有的企业尝试发展‘轻工艺’日用陶瓷,这有利于推动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李炳炎说。在石礼煌看来,发展“轻工艺”日用瓷,既结合了潮州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优势,又能因工艺的点缀增加产品附加值,而该企业此类型产品也恰好符合当下消费者追求简约的需求,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李炳炎还建议,工艺陶瓷要发展,除了探索与日用陶瓷的结合,必须走内销市场,不能一味满足外销市场。“要打开国内市场,必须要设计年轻人喜欢的产品,从造型、内涵等方面贴合时代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好的设计师和设计理念。”李炳炎认为,企业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注入文化创意,助推工艺瓷走向大众化市场,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生机。
“实现大批量生产,服务更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要坚持做精品。”李炳炎还提醒,新时代工艺陶瓷的发展不是全盘舍弃、推翻重来,而是要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继续精益求精,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他建议,可以通过“大师+品牌+作品”的方式半岛电子,将艺术大师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引领行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潮州不断借鉴和吸纳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泥塑、木雕、潮绣等民间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如今,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嵌瓷、潮州彩瓷烧制技艺等,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备受政府及行业关注。
“非遗项目一定要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在经营中得到发展。如果非遗项目没有生产经营,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李炳炎认为,工艺陶瓷对成型技术要求很高,没有这些技术工人,产品就没有灵魂,因此必须扶持和培育好一批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唤醒非遗活力,让非遗保护和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韩江东岸,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向后人展示着北宋时期潮州瓷业的盛况。彼时,鳞次栉比的龙窑在这里绵延数里,百窑村因此得名。大量瓷器经龙窑烧制成型,沿韩江出海贸易,潮州成为中国南方陶瓷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千年过去,时移世易,但窑火未曾中断。陶瓷产业如今已成为潮州第一大支柱性产业,年产值超500亿元,共有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三大领域。
立足新阶段,潮州进一步提出打造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中国瓷都”剑指千亿瓷业,千年窑火何以生生不息?
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于潮州而言并非易事。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潮州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潮州陶瓷工业总产值6年增加不到2亿元,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相比之下,2004年潮州获得“中国瓷都”称号后,此后至2014年,潮州陶瓷工业总产值从129亿元增至508亿元,十年迈过4个百亿门槛。
“潮州陶瓷产业基础扎实,但在走过了新世纪初国际陶瓷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高峰期后,如今也迎来了另一个转折点。”李炳炎说,外部市场不稳定和内部人工成本高涨,是当前潮州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各陶瓷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日用陶瓷发展遇到天花板、工艺陶瓷发展进入低潮期、卫浴陶瓷仍处低价竞争阶段。
自身发展受困的同时,国内其他陶瓷产区“追兵”也在日渐逼近。放眼全国,拥有瓷都美誉的城市不止潮州一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均是全国有名的陶瓷产区。如今这些产区中,提出打造千亿陶瓷产业目标的亦不在少数。
笔者梳理公开报道,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均提出了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其中,福建德化今年3月启动“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推动陶瓷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千亿产业集群;2022年,湖南醴陵提出用3—5年左右时间,打造国家级千亿先进陶瓷产业集群。
“这些年,国内其他陶瓷产业也在加速调整优化,产区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其中,湖南醴陵、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发展较快,与潮州产业方向也比较相似,已经成为潮州陶瓷产业的强劲竞争对手。”林道藩说,相比之下,潮州陶瓷产业目前仍具有产业总体规模领先、产品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优势。
“疫情三年来潮州陶瓷行业处于静默期,大家也得以静下来认真思考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变化,包括时代变迁、技术进步、消费者喜好变化和产区之间的竞争等。同时也思考高峰期过后,产业发展是否还能继续往上攀。”林道藩坦言,“今年开始大家都已经陆续恢复过来,潮州陶瓷产业当前正处在后疫情时代的突破期。未来潮州陶瓷产业再冲一个高峰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如何突围。”
《潮州市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级,规上陶瓷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2021年,潮州陶瓷工业总产值561.6亿元。按此规划,潮州陶瓷产业需要在近三年时间里实现总产值翻一番。
后疫情时代,整装重行的潮州陶瓷产业能否再现新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态势,迎来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春天?
林道藩认为,产业再冲高峰的突破口在于一方面继续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做大单体企业规模,重点突破,培育发展“航空母舰”型世界一流企业,并以此为标杆带动行业高速发展,抗衡国际竞争,掌控行业话语权。
此外在他看来,加快推进原材料标准化,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制备中心,也是潮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源头工程。
“瓷泥质量缺乏标准,成为潮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非标准原料不仅影响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性,还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适应不了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林道藩称,推动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既可以充分利用矿山资源,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原料加工的供给制、专业化、系列化和服务化,解决行业当前陶瓷原料加工的小、散、乱等不适应现代化陶瓷生产的落后局面。
“经历这几年发展的不稳定期后,潮州陶瓷行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基础技术研究和打造自有品牌极为重要。前者能赋予产业更高的附加值,摆脱低价竞争,后者则帮助企业开拓更大市场。”李炳炎说,但这两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企业、行业以及政府层面有更大决心加以推进。
“例如在技术研发方面,潮州智能卫浴行业亟待建立填补智能盖板研究领域的空白。企业以及整个产业只有建成自己的盖板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全产业链,才能打出品牌、抢占市场,也才能获得更多附加值,进而投入更多资金到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水平,形成良性发展。”李炳炎说。
从千年瓷都迈向千亿瓷业,潮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传统陶瓷业,近年来潮州陶瓷新材料行业发展迅猛,且技术研发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陶瓷新材料也是国内多数陶瓷产区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端化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潮州立足先进陶瓷产业基础,提出打造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包括研发先进陶瓷材料、新型金属质感材料、环保包装材料等。
从传统陶瓷到先进陶瓷,潮州陶瓷新材料行业正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制造至“潮”调研组将继续开展前沿新材料产业深调研,敬请关注。半岛电子